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院系专业 机电工程学院 正文
当前: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日期:2023.06.27 点击:

修业年限:四年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服务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具备丰富的机械工程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工程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机械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应用研究和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目标1:系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所从事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够针对具体机械产品需求,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内涉及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管理等实际现场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2: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所从事领域的规范、标准、产业政策、管理体系及法规能正确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培养目标3:具备团队管理及项目协调的能力,能够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工程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相关专业领域人员和公众沟通与合作;

培养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发展能力,能够主动跟踪机械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实现职业能力持续发展。

专业前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年成为海南大学4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一本专业于2002年开办,至今已培养18届约1800名毕业生,服务于国内外区域经济相关行业。本专业依托海南省唯一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掘海南区位优势,聚焦先进制造技术、热带海洋工程装备和热带作物智能装备等特色方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机械加工、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车辆制造各新机械产业领域大显身手,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研究教学单位从事机械工程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同时,毕业生还可报考机械类及相关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电路理论、计算方法、工程材料、材料力学、模拟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数字电路、工程测试技术、热工基础、流体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装备技术、数控技术、机电系统创新设计、工程经济与管理。

实践实训:本专业拥有机械制图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公差实验室、液压实验室、力学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金相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等实验场所共计约3000m2,此外,与省内外1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可充分保障本专业实验、实践的顺利开展。

特色优势本专业拥有1个海南省院士团队创新中心、1个海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校内平台),建有一批产教融合的“海南大学优秀校外实践基地”,为全国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高新技术产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机械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1.1%。就业行业分布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类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等部门。

保研考研:近3年的平均升学率为25%(其中保研率约10%),升学高校主要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家985高校。

出国留学:每年申请出国留学学生比例约为4%,主要留学国家有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


优秀毕业生代表

1.黄健勇(200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

黄健勇,男,1985年生,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宁德分院院长。其领导的研究分院宁德分院现有员工7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人,连续三届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状、省级职工职业道德先进单位、省级青年文明号、市直一类平安单位等荣誉称号。

2. 张峰(2006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张峰,男,1988年生,2010年6月从海南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即进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三一重工工作将近10年,在三一重工工作期间历任装配工艺工程师、装配工艺所所长助理、工艺装备研究院院长助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逐步从研发岗位走向管理岗位,期间参与了三一重工的生产制造变革,并主导了三一生产方式(SPS)标准化体系中的装配调试标准化建设工作,两次获得三一重工年度优秀员工,获得中级工程师资质和三一重工ISO9000质量体系内审员资质。从三一重工离职后就开始自主创业,2020年先后成立湖南盛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湖南惠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公司专注于政府、医院、学校、企业和部队食堂的整体托管运营以及生鲜食材的全品类供应。目前在湖南运营托管的食堂项目共计68个,每年提供约1500万人次的餐饮服务,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公司年营业收入超过1.8亿元。2022年3月湖南大学因疫情开启了长达14天的封校,临危授命作为指定的食材配送单位,保障了全校3万多名师生14天的一日三餐供应。

3.牛黎平2007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

牛黎平,男,1986年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7级本科生,2011年毕业于海南大学后入职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车身厂焊接技术骨干,技术带头人,长期针对汽车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疑难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攻关,先后承担车身厂项目70余项目,其中重点项目30项,发表论文2篇,申请专利30项,2014年-至今年授予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称号;集团公司创新楷模, 创新达人等荣誉称号。3次获得集团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连续6届获得陕汽控股集团创新大会创新奖的创新专家,先后荣获陕汽控股集团第一届至第五届创新大会二等奖和三等奖共6项, 2次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现聘任为集团公司非标自动化专家,非标自动化专业团队带头人,陕西省西安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陕西省西安市第十六届工会代表,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成果三等奖。

4.蔡维(2010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

蔡维,男,1991年生,重庆大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香江学者,2021-2023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香港理工大学杰出博士后计划、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香江学者计划项目、国家统计局重大项目等12项,参与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智能制造专项等10余项。在《机械工程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等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中科院SCI一区20余篇,被引用2800多次。担任多个国际SCI期刊编辑。出版英文著作1本,公开或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5.杨振(2010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

杨振,男,1992年生,英国华威大学博士、博士后,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副研究员,长期开展微纳制造技术、功能表面制备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激光加工、电化学加工、微纳织构制备、功能表面性能检测及应用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础。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nergy Storage Mater.(IF=20.831), J. Colloid Interf. Sci.(IF=9.965), Appl. Surf. Sci.(IF=7.392), Prog. Org. Coat. (IF=6.206)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篇(中科院一区8篇,二区及以上15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被引800余次(谷歌学术),单篇论文最高被引180次。长期担任CEJ、JCIS、ASS、POC、Langmuir等30余权威期刊审稿人。

6.王猛(2014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

王猛,男,1996年生,中共党员,天津大学工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2研究所,主要从事机器人机构学、大口径火炮自动供输弹机构设计与控制等研究。主持/参与国防一级型号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科工局重点项目2项、陕西省人才托举计划项目1项。研究成果获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世界智能大会十佳优秀案例、中国好设计金奖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RCIM、MMT与JAMT等期刊上发表SCI/EI/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国防发明专利20余项。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学生实践基地实习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张磊同学荣获海南大学2022年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智能仿形进阶式割胶机              自走式智能割胶机器人

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热点查询
最新公告 MORE
特殊类型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