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2020年国家级“多学科交叉融合热带海洋工程与技术”新工科项目的成功立项,也为海洋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也正逐渐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将涉及海洋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交叉。
本专业实施“立足海南、面向南海、服务全国”的发展战略,以“热带、海岛、深海”为专业特色。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南海海洋资源利用、海洋强国等多重国家战略需求,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系统地掌握海洋工程与技术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能从事海洋空间、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设施与最相关技术装备的设计与建造,并具有面向未来、高素质、动态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创业能力、跨学科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主修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工程制图等。
专业核心课程海洋工程环境、海洋建筑物、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物理海洋、水工混凝土结构原理、水工钢结构原理、工程水文学、海岸动力地貌等。
就业方向及发展情况
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培养四届高质量本科毕业生,本专业学生每年就业率超90%,读研升学率较高,位列海南大学各专业前茅,其主要相关就业方向包括大型海洋工程国企集团、建筑类设计院、建筑施工企业、科研教育行业、读研升学等。在我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有着良好的声誉。
报考理由
1.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海洋强国、海上一带一路、南海海洋资源开发等多重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高端人才的支撑!
2.对标区位优势专业大有可为
——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作为全国海域面积最大及海洋资源最丰富的省,已明确“向海图强”海洋核心支柱产业的发展对海洋工程与技术领域高端人才的巨大需求,作为“东道主专业”,未来大有可为!
3.国家级新工科建设特色专业
——专业内涵非常丰富,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主要涉及海洋工程、海洋技术、海洋科学、信息技术、机械工程及结构工程等学科。
4.师资队伍青年化国际化学科交叉特征显著
——专任教师平均年龄约36岁,博士学位率100%,并均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高校,具有海外科研经历的教师占比超50%,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
5.升学深造及就业前景广阔
——约40%的毕业生顺利升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海南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继续读研深造,毕业工作岗位包括海洋局、海事局、国内外船级社、高等院校、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电建集团、中铁建设集团、中交港航局集团、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
优秀学生案例
表1近期代表性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信息奖项名称 | 等级 | 姓名 | 年份 |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 | 特等奖 | 陈阳光 | 2023 |
第三届“华数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一等奖 | 聂磊 | 2023 |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 | 一等奖 | 王嘉仪 | 2023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 | 二等奖 | 陈阳光 | 2023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 | 二等奖 | 李镇材 | 2023 |
第十一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 | 二等奖 | 白清龙 卜以责 | 2022 |
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理论设计与操作” | 团体赛 优胜奖 | 聂磊 李镇材 | 2023 |
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试验” | 团体赛 优胜奖 | 聂磊 李镇材 | 2023 |
表2 近两年代表性升学信息升入高校 | 姓名 | 年份 |
清华大学 | 胡明杰 | 2023 |
复旦大学 | 韩雨君 | 2024 |
浙江大学 | 赵永钢 | 2024 |
武汉大学 | 吴拯民 | 2023 |
厦门大学 | 王银松 | 2024 |
中山大学 | 王嘉仪 | 2024 |
国防科技大学 | 金志晗 | 2023 |
澳门大学 | 曹家树 | 2023 |
大连理工大学 | 宋凯凝 | 2023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李晟阳 |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