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学院始建于1985年,其前身为原海南大学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院现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实验教学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3个院士团队创新中心,海南省热带海岛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岛礁工程智能建造与运维工程研究中心,学校委托学院管理“海南海大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和“海南海大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拥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材料、力学、建筑物理、建筑技术、虚拟仿真、CAD、BIM、超算、腐蚀、结构安全监测、深海深地、地震台、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实验室和平台,面积8000多平方米。
二、办学特色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设热带海岛建构筑物工程、滨海岩土工程、热带海岛工程健康监测与多灾害防护、热带海岛工程智能建造与运维管理等四个研究方向),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设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土木工程材料等六个研究方向),拥有“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含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领域)。学院原设置4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海洋工程与技术。2020年起优化合并为两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方向、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智能建造与运维方向、地下工程方向、土木工程材料)和建筑学专业。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调整到“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9年列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列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接受工程教育认证自评申请报告并且进入现场考察,2022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23年土木工程获批建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本硕博及博后人才培养体系。
三、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学缘及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截至2024年12月,教职工人员114人(含博士后、派遣人员),其中正高22人,副高32人,中级43人,其他17人;另有柔性引进6人,学校机关在院任课教授2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企业兼职研究生导师约200人。现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中科院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海南省南海名家和南海名家青年项目4人、海南省千人专项1人、海南省领军人才5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4人,海南省拔尖(D类)人才18人,海南省E类人才数名。3人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获得海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人获得第六届全国青教赛工科组二等奖、海南大学“十佳好老师”,8人获得海南大学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得“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2人获得海南大学“五十堂好课”教师和“教学能手”称号。
四、教学科研水平
拥有《结构力学》、《工程力学》、《土力学》等省级精品课程,《海洋建筑物》、《土力学》、《BIM技术原理及其应用》3门本科课程获得“2021年度校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立项建设,《土力学》课程认定为“2021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第七批海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热带海洋工程与技术”新兴工科专业建设》获得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热带海洋土木工程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学院紧密围绕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科前沿开展科学和工程应用研究,研究领域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工程地质、海洋工程材料、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等。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同时,学院积极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合作,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做学术报告。202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含一项面上基金),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学院获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海南省院士平台项目、海南省自然基金等项目十余项,立项经费一千余万;2024年获得海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获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一项;申请海南大学学报专栏:与《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协商,同意设立相关专栏,服务学院科研成果发表;陈云教授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学院周智教授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五、学生培养与就业
学院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规模约1500人,已经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的办学格局。2024年在校学生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三等奖和全国优秀奖、获中国互联网+大赛铜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大赛中荣获特等奖等多项竞赛奖项。建院38年来,培养各类毕业生近七千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海南自贸港、珠三角、长三角和成渝等地区,就业单位大多为中建、中铁、中交和雅居乐、碧桂园、恒大等500强企业,他们大多数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有25%的本科毕业生和10%的硕士生赴境内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