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海南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83年,前身为原海南大学法律系,1988年正式成立法学院。2007年与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合并后,发展迅速。学院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本科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及国家一流学科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在学科评估中表现优异,2016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等,2020年在中国“软科”排名中位列第18位,进入全国法学学科排名前10%。
二、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法学院确定了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分类培养高素质法律理论人才、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和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社会管理人才。开设文科实验班、卓越人才班和涉外法治人才班,设立冬季小学期,邀请境内外知名法学家或法律实务专家授课。
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成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设计递进式实践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校外专业实习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在国内法律实务部门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律师事务所建立70个稳定实习基地。
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与日本名古屋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澳大利亚达尔文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互派代表访问交流。发起和组织“中国国际海洋法模拟法庭竞赛”,举办中马法治论坛等学术活动,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交流。
三、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22人,讲师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2人。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专家3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2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海南省教学名师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一级研究会会长1人、副会长2人。“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创新团队”入选海南省人才团队,民法学教学团队获批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法学教师团队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四、教学科研水平
教学成果丰硕:拥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全国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0年获批教育部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试点单位,2014年《法治中国》研究生课程获评为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
科研成果突出:围绕海洋强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生态文明法治等国家战略,打造9个科研创新团队和2个培育团队。近五年,承担各类课题158项,科研经费1129.6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6项、重点项目2项;在《中国法学》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5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42部;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8项。学院现有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其研究成果部分转化为国家海洋治理政策、海南自由贸易港立法和海南生态文明立法。
五、学生获奖情况
学生综合素质高、竞争力强。3人次获宝钢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及提名。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荣获奖励近60项,其中各类模拟法庭竞赛奖励27项。2017年,学院代表队作为亚洲五强、中国两支代表队之一赴英国牛津大学参加第十届普莱斯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总决赛。7人次在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比赛中获一等奖等,崔冬炎获2018年唯一最佳风采奖;2人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杜国华获2019年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律文书写作大赛二等奖;多位研究生在最高人民法院实习并荣获“优秀法律实习生”荣誉称号;3名学生分别担任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等重要学生干部职务。
六、学生培养与就业
培养体系完备:法学院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各类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1万3千多名。目前在校本科生943人、硕士生647人、博士生78人。
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占海南省入额法官检察官近50%,其中多位荣获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办案标兵、全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业务能手、全国优秀律师、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党员律师等荣誉称号。2003届校友郭帆导演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被称赞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
联系方式:0898-66270367